许 | 鸿 | 飞 | 的 | 艺 | 术 | 世 | 界

一 本土艺术家“肥女”雕塑国外惊艳亮相,“走进去”成广州文化对外传播新命题 一

一一

2017-12-02 18:35:55  来源:本站




今年7月,“2017广州文化周——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汉堡站”G20召开期间在德国汉堡举行,艺术家许鸿飞的16件“肥女”系列雕塑作品在汉堡斯特格剧院等地亮相,与当地居民进行了为期11天的亲密互动,诙谐幽默的“肥女”在国外收获了欢笑声和掌声,也让这位创作根值于广州的艺术家引起世界瞩目,更向外界证明了广府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国外社会的实力和自信。






2016年11月以来,以“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秘鲁站”打头阵,旨在搭建对外文化交流的“广州文化周”正式拉开了活动序幕,广府文化“走进去”也成为了新时期新命题。那么,除了雕塑,广州的粤剧曲艺、木偶、杂技等等典型广州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如何?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引起其他国家情感共鸣?走出去的作品其收藏价值会不会提升?政府又如何为广州文化走出去提供后盾?对此,特邀请了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天华、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畅谈广州文化走出去的当代语境与经验总结。

A.谈广府文化特点 既多元又接地气





赵利平:广府文化都有哪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们分别谈谈对广府文化的理解。


任天华: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源远流长,要把它完整准确地表述清楚是一个非常很大的命题。但有一些特征已经是共识。一是,广府文化面向海洋,有最早的开放口岸,多种文化在这里聚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另一方面,广府文化的特点还体现在它的的地缘特征,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历史上受中原的战乱波及不大,所以反而保留了很多中原文化里面纯粹的东西,譬如保留的广州话的古读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许鸿飞: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广府文化里的商业性比较明显,毕竟这里是一个对外的窗口,包括之前的外销、贸易,沿海的丝绸之路都从这里出发,因此它的文化有时不是很纯粹,跟生活比较接近,更接地气一点。而且周围潮汕、客家、粤西等地的文化都丰富了广府文化,由于广州很会吸收容纳多种外来的文化,所以有时候它自身的特点就变得不明显了,也就更难定义了。



B.谈走出去现状 “肥女”雕塑大受欢迎






赵利平:不久前许老师刚刚完成在哥伦比亚的第26站雕塑巡展,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暨中国(广东)企业走出去论坛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许老师又应邀在其会场举行第27站巡展,许老师这两三年内可以说是走遍全球各大洲,几乎每个月都在国外有展览,反响都不错。这也是为广府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两位怎么理解以许鸿飞老师的雕塑为代表的广府文化这几年在国外受欢迎的现象?


任天华:许鸿飞的“肥女”系列雕塑作品,代表了一种优秀的广府文化,这种文化突破民族、突破地域、突破国界,他的作品无论到哪里展览都可以引发观赏者轻松的笑声。越是世界性、有代表性的文化,就越是好的地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许鸿飞这个年代,艺术创作进入了一种生活状态叙述的场景,要跟人的生活有关的,才容易引起共鸣。许鸿飞的“肥女”,就是能代表我们广府的接地气的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并不是要向观赏者阐述一个什么主旨,完全就是抓住生活中最美的那一瞬间,最有趣的瞬间进行的创作,这样的作品,绝对受欢迎。总结起来就是说,越有民族性同时又接地气的,能把人类生活中的最美一刹演绎出来的作品,是可以超越国界的。


赵利平:也就是说,走出去既要讲自己的故事,又要讲人类的情怀, 走出去才有意义?


许鸿飞:对,又要讲中国的故事、广东的故事、广州的故事,也要讲人类的故事,人类的情怀。当然,走出去的作品还要有独特性,而不能纯粹去模仿别人。像我“肥女”这类型的作品很多就展示一种幽默、快乐和爱这些主题的,所以就变成了全人类的作品,带有一种包容性,更容易让人接受。





我在英国巡展时创作了一个雕塑作品,三个女人手牵手在街头走。实际上,中国的女性才喜欢走路手牵手,在国外这很少见。这个作品是带有本土因素,讲的是广东故事,但由于表现形式活泼轻松,有一种快乐的生活气息,在国外也能引起共鸣,很多女性观众甚至会在旁边手牵手模仿雕塑的动作,这样子互动性就很强了。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在国外办这么多个展览的原因。作品中的本土因素和本土的生活,国外的人理解起来还是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就要反复地走出去,让走出去的活动变成一种互动交往,更加深入进去。这种连续性的推广可以让作品和创作不断延伸、不断丰富。

C.谈广州文化周 政府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利平:除了雕塑,广府文化还有很多别的内容,比如广绣、陶瓷、绘画等等。如何将这些内容向外推广?我知道广州从去年11月开始启动了“广州文化周”活动任局长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整体情况?

任天华:去年11月16日,“广州文化周”以“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秘鲁站”打头阵,首次亮相海外,正式拉开活动序幕。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广州文化周”已成功举办了8场活动,除了组织开展许鸿飞的雕塑到德国、意大利等地巡展之外,还组织策划了粤剧、广东音乐曲艺、岭南木偶、杂技等岭南文化精品剧目的巡演;组织市属博物馆、雕塑院等赴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行展览,将具有广州特色的中国艺术作品、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搭建广州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赵利平:首站为什么选择了许鸿飞的雕塑?关于广州文化周的巡展,许老师的下一个计划是什么?





任天华:实际上,我们跟踪许老师的作品有3年时间了,经过慎重的考虑后才决定的。我们研究后认为,许鸿飞作为本土艺术家,他的艺术根植于广州,其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活力、创新、变革和人本精神,能恰如其分地代表他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广州的气质和精神内涵。我们希望以他的作品作为一扇窗,作为一种符号,让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一个富庶而洋溢着生机的岭南。


许鸿飞:我自己的想法是,国外巡展的密度一定要高、要频繁,通过这样的连贯反复的巡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冲击,而且每次都有新的东西推出,让更多的人去跟踪、接受。当然,频繁的展览需要有庞大的作品数量作为支撑。有趣的是,我每到一个国家、城市办展,当地的文化、在当地的所见所闻都会刺激我新的创作。像我的《飞琴》《美人鱼》《马上》等作品,都是在展览时产生的灵感。所以说,走出去巡展和文化创作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D.谈收藏价值  走出去后更容易打开市场





赵利平:我知道你的作品价格不菲,你之前也说过,作品的价格不是凭空想卖高价就可以卖高价的,一定要有市场的记录、市场的积淀作为支撑,这个过程慢慢形成这个价值,才受人家认可,怎么理解这个过程?


许鸿飞:真正能代表艺术品的价值就是市场价值,这个价值不是说你说多少就多少的,而是要看市场的接受度。有人收藏你的作品,追着你的知名度、追着你的新作品,最后这个艺术家的作品价值才是市场价值,由市场来决定的。如果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没卖出几件作品,想一下子让某件作品上百万,市场是不会接受的。因为作品要在流通中,才能越来越有价值,而不是我们以前理解的流通越少、卖德越少越有价值。从来不流通的作品,市场不会认证他的价值,所以我觉得这种市场价值的培育是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的。


赵利平:你的作品再全世界各地反复巡展,这个走出去,对你的创作、你的知名度、你的市场都是有帮助的?





许鸿飞:这种帮助是全方位的,通过巡展,让接受的人群越来越广了,而且,慢慢地,随着你的知名度打响,可以衍生出另一种文化创意和产业。我现在也在做艺术衍生品创作,如丝巾、手表、瓷碟画、翡翠挂件。这些都是依托于自身的知名度上进行的文创,是一定要有这个知名度和市场价值作为依托,才能发挥在那起来的。


E.谈“走进去”的启发 要培养本土领军人物





赵利平:许鸿飞的雕塑是广府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典范,这对于“广州文化周”会有什么启迪,政府通过“广州文化周”的形式,可以给这些艺术家什么帮助和建议?

任天华:其实广府文化走出去提了很多年了,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但到了许鸿飞这里,才有一个比较集中的爆发。我们慢慢感觉到,“广州文化周”不仅追求文化“走出去”,更看重文化“走进去”的质量,我们希望国外的巡展不是在华人聚集的唐人街办,而是真真正正走进道国外的主流社会,下一步我们还是要加大走进去的力度,把真正代表广州文化的元素推广出去;第二还是要加大投入,这几年我们的投入是逐步加大,以前许鸿飞的巡展很多时候是自己筹经费的,现在政府也介入扶持了,我们要多做些论坛,多做些巡演、巡展。





另外一个启发是,还需要打造文化走出去的领军人物,以往我们走出去经常是一个群体的形式,但这样不容易留下记忆点。现在我们从许鸿飞开始,着重推每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比如音乐曲艺这块推梁玉嵘;粤剧推欧凯明、吴非凡;民乐推方锦龙;甚至像星海音乐学院的“爵士歌后”王璁,他们都是华南地区各个领域的顶尖人物,我们要综合统筹全省的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广州。




赵利平:许鸿飞的经验,对于其他本土艺术家会有什么启迪?


任天华:每门艺术有不同的特点,走出去的方式也不完全都一样。许鸿飞雕塑走出去的模式,在3年内走了12个国家26座城市,这种模式是无法复制的,也启发了我们,一个艺术家贵在他的坚持,这种艺术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另外一个,许鸿飞在雕塑这一块他已经走出了他自己的路,他用一些商业运作的模式来支撑他,也是他独创的,包括用他的艺术衍生品收入来支撑他在国外的巡展,这种模式也是他特有的。他告诉我们:政府是背后的推手,但艺术家要想走出去仍然是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味依赖外界的帮助是使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