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 鸿 | 飞 | 的 | 艺 | 术 | 世 | 界

一 许鸿飞:努力用作品向海外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一

一一

2019-03-13 17:20:10  来源:本站

小编记,自3月3日开幕,转眼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将于3月13日迎来闭幕。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许鸿飞院长。两会过后将有什么新动向,如何继续践行文化 “走进去”,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活“起来有什么看法 ?各位“肥迷”们可从今天的媒体报道集锦窥探一二。“文化是沟通桥梁,我作为文艺工作者,新一年,会创作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的“接地气”作品,继续世界巡展,努力用作品向海外友人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继续践行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后实现“请出去”,用更好的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70年来,我们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发展空间和机遇。新中国 70 年来,国家开放包容的创作氛围里,我们有更多新灵感去创新,用好作品服务老百姓。也有了更多好机会 ‘走出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政协 70 周年华诞,我们政协其中一个任务是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贡献智慧和力量。” 许鸿飞说,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 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在国家开放包容的创作氛围里,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新灵感去创作,用好作品服务老百姓。

  ——节选自光明网《许鸿飞:努力用作品向海外友人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委员许鸿飞——艺术工作者不能与社会隔离

2019年03月11日

杜安娜、龙锟、肖桂来、李波

20世纪70年代初,年幼的许鸿飞初学绘画时,父亲到上海才能买得到画画的铅笔。那个年代,家乡人民眼中的艺术,就是民间艺术家写在墙面上的美术字、过年时生肖灯笼上的勾画涂色。耳濡目染中,许鸿飞出于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也看到人们对艺术的渴望,从小,他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物资匮乏的年代逐渐远离,人们开始对文化艺术强烈追求,许鸿飞刚从艺术院校毕业,便一头“扎”进创作的“海洋”。他做城市雕塑、墙面雕刻,在城市地标“打卡”,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他的城市雕塑。“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点,时代也造就着每一个人”,如今,带着自己的作品已在全世界举办30多场个人展览的许鸿飞强烈地感受到,艺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进当地主流社会,最后让人“请出去”,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文化艺术的风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安娜、龙锟、肖桂来、李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骆昌威

不需想那么多 沉下心来先做事。最初的启蒙和愿景,是支持许鸿飞一直在艺术上执着前行的动力。幼年时期,在许鸿飞眼中,父老乡亲们能体会到的艺术享受仅是逢年过节,家里的节日装点。屋内装饰在节日更添喜庆,让人心生喜悦,这让他知道艺术能使人愉悦,便萌生将来要走艺术之路,创作出更多更丰富且让人觉得快乐作品的想法。1986年,许鸿飞考入广州美术学院。临近毕业那一年,他在美术学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屋,开始挖掘社会素材,忘我地创作。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许鸿飞分配到广州雕塑院。当时,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后,雕塑院已经与国家财政脱钩,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机构。那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出现井喷。城市大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大的空间和展示机遇。许鸿飞常常穿梭于区街、乡镇,观察市井民众生活。为这些地方设计城市雕塑、广场标志、大楼外饰。在珠三角地区几乎每一个城镇都有他的作品。而这一时期,来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促使许鸿飞创作了一大批符合反映当时时代需求和现象的作品。时代的洪流推动着艺术工作者快步前行。这对许鸿飞来说,也是一段宝贵的财富,“在大量的设计中获得经验和锻炼,深入了解人们的艺术需求。”“艺术工作者不能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如果作品太抽象,人们看不懂,就感染不了人。”他说“其实不用想那么多,沉下心来先做事。”把握民众精神需求变化 创作经典“肥女”

许鸿飞早期做过一些以“母爱”为主题的雕塑,自信阳光的中国女性形象让每一个参观者都倍感亲切。而他的代表作“肥女”系列,正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挖掘。看过“肥女”雕塑的人无不被她感染。沉重的身躯与只有一个支点的滑板、看似胖重,却能握着单车轻舞飘扬。如此“反重力”,大反差艺术创作效果的作品,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许鸿飞敏锐地抓住社会变革中,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极大丰富,国人的体态也随之“富裕”起来,“肥女”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衣食丰足后,社会审美开始崇尚身材苗条,这让不少女性产生自卑的心理和压力。许鸿飞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塑造的“肥女”,外形可爱,动作夸张。用当代的眼光来看,“肥女”的体形并不完美,但她自信自得、自由自在;她平淡无奇,却快乐洒脱。到目前为止,许鸿飞创作的“肥女”系列已经有一两百件作品,把人们的乐观、朴实、幽默的精髓深“刻”其中。作品不囿于展览馆 还送去户外和乡间。

2008年,许鸿飞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分展馆——红馆做了第一次个人展览。艺术大家黄永玉到现场并建议他:继续沉入生活,创作更多富有生活气息、接地气生活化的雕塑作品。打造自己的个人特色,作品即代表符号。在黄永玉老先生的启发下,许鸿飞越发地谦虚勤奋,继续静下心来沉浸于创作。同时,他逐渐把作品送去城市和乡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许鸿飞的作品并没有全部囿于展览馆,而是竖立在广场上,在城市中最具地标性、最热闹的地方。比如,在广州沙面公园有一件 “肥女遛狗”,姿态丰腴的“肥女”自得其乐地漫步于阳光下,故命名为《阳光下》。人们出于对它的喜爱,雕塑部分地方已被人们摸得锃亮。事实上,做户外展览的灵感,源于许鸿飞作品在广东连南的一次展出。连南地处粤北山区,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展览雕塑由六辆平板车运送,一路上,没有遮挡保护的雕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当雕塑运到山顶,人们全部围过来,孩子们欢快地爬到雕塑上,许鸿飞第一次发现,自己的作品与空间、环境以及周围的人们形成了一种和谐,也第一次意识到雕塑很适合户外多元的环境。2013年,许鸿飞的艺术生涯中发生件重要的事。他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是广东雕塑家在中国美术馆的第一个个人展览,并且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破例对个人展览开放了户外展区。他的作品《吻》最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常一部分在北半球 一部分在南半球

“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这可能是终点,但对我来说是一个起点。”许鸿飞从那时开始酝酿让这些作品“走出去”。世界巡展的第一站,他选择澳大利亚的悉尼试水。没想到,展览大受欢迎,悉尼的展出才刚开始,墨尔本就有人来邀请。“在墨尔本联邦广场展出的时候,前一天还是莫奈的画展海报,第二天全部换成了我的雕塑海报。这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并深入它的主流。”在澳大利亚的成功,让他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自信。在许鸿飞世界巡展频率最高时,他都是同时多线作战,他的作品常常一部分在北半球,一部分在南半球。许鸿飞特别难忘的一次展出,是2014年第11站——意大利佛罗伦萨。因为这里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中心,意大利民众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充满艺术和充满历史的城市中,其实已经有些麻木,但像许鸿飞这类风格的艺术作品从未有过,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东方艺术的强大。”现在,《肥女》系列早已化作“文化使者”,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肥女》在世界上巡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许鸿飞明白了一个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才能更好“走出去”。今年春节期间,许鸿飞完成了自己的第31站西班牙的展出。“艺术家应该不断去追求,不要回顾。”许鸿飞说,“现在应该让我们的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最后实现‘请出去’。”许鸿飞说,今年才刚开年,就已经有很多国家邀请他。这五年里许鸿飞的足迹遍布意大利、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来,他还想做美术馆和公园,让它们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地标,与人民进行参与和互动。

















许鸿飞接受光明网采访剪影

3月13日两会闭幕式近在眼前,许鸿飞两会后的新动态,各位”肥迷“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