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 鸿 | 飞 | 的 | 艺 | 术 | 世 | 界

一 “肥女”雕塑述说“中国故事” 一

一一

2014-01-11 23:39:54  来源:和讯新闻

 

 

 

“肥女”雕塑述说“中国故事”

2014011108:12

     来自中国广州的“肥女”雕塑“闯入”卢浮宫,她时而抱着橄榄球使尽浑身解数飞奔,时而端坐缝纫机前做起嫁衣……当地时间19日晚,法国卢浮宫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艺术家个展,他来自中国广州—雕塑家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雕塑来到了巴黎。

  在中法建交50周年到来之际,法国法中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与中国文化部所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等单位在巴黎卢浮宫卡鲁斯厅举办“文化中国”大型文化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欢乐岭南—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法国站”是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中国”大型文化艺术展的重点主题活动之一。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米歇尔金等前来参观了许鸿飞的雕塑展。

  此前,许鸿飞和他的“肥女”雕塑已经走过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意大利的西西里、托斯卡纳,引发了西方社会主流舆论的关注。法国巴黎卢浮宫,一直是许鸿飞梦想走入的艺术殿堂。作为世界艺术之都,这里有许鸿飞敬慕已久的雕塑大师罗丹。罗丹有著名的雕塑作品《吻》,浪漫的人性与爱让它成为不朽经典;而许鸿飞也特别带去了自己的作品《吻》,“肥女”在情人的托举下展翅翱飞,展示出毫无禁忌的生活遐想……

  许鸿飞如何用他的“肥女”雕塑与世界艺术对话?如何在巴黎这个世界艺术之都演绎一个“中国故事”?南方日报记者随团采访了展览的台前幕后,采访了法中文化交流中心主席佟爱明以及普通市民,讲述“肥女”雕塑进入卢浮宫的故事。

  登场

  “肥女”霸气亮相卢浮宫

  50件“肥女”雕塑在严密的安保、运输配合下,在当地时间19号晚在法国卢浮宫揭开面纱。

  为了迎接这群“肥女”雕塑进驻,卢浮宫专辟卡鲁斯厅的750平方米的展厅,偌大的展厅高达6米。原本素雅、神圣、静谧的艺术展厅,一经“肥女”入住,瞬间活了起来。

  7件近3米高的“肥女”雕塑,是展厅里的庞然大物。“肥女”体型彪悍,但动作轻盈,在体育运动与音乐中展示身体的律动之美。为了展示“欢乐岭南”的主题,许鸿飞为“肥女”赋予了东方女子的灵秀,或端坐缝纫机前为自己缝制嫁衣(《织嫁》),或骑在自行车上衣袂飘飘(《开心》),或温柔多情地吹起了笛子(《翠音》)。

  来到欧洲展览,许鸿飞从欧洲人酷爱的体育与音乐中获得灵感,“肥女”雕塑也多了“国际范儿”。“肥女”玩起了欧洲人最爱的足球、橄榄球,拉起了竖琴、吹起了小号。许鸿飞定格了“肥女”每一个彪悍的动作、霸气的表情,引得卢浮宫游客在“肥女”前驻足端详、不时发笑,他们忍不住拍照,还有的模仿“肥女”动作。

  为了卢浮宫的展览,许鸿飞夜以继日创作了十余件新作,还精选了此前的代表作《吻》、《飞轮》、《春天的故事》等一同带往巴黎。此次展览,也堪称“肥女”雕塑最集中的一次展示:除了大件的铜雕、玻璃钢雕,还有玉雕、紫檀木雕、鸡翅木雕,最大的作品高达2.5米,最小的不过几十厘米高……

  进入卢浮宫展览,对每一位画家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次挑战。同样,接到卢浮宫的展览邀约时,许鸿飞内心也有几分忐忑,但他很快找到了灵感—爱与生活。

  “东方艺术家可能习惯把奋斗、希望这样的东西放在重要位置,但我认为""这个主题是没有国界的,西方人对于""的感受很直接;另外,直接在艺术中表现生活,表现人情味,就可以让"肥女"跨越国界,打动巴黎观众。”许鸿飞说。

  “他很了不起,这些"胖女人"把快乐传递给了我们。”一位巴黎市民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当他得知许鸿飞是中国艺术家后更是竖起大拇指,“巴黎人看待艺术的眼光很挑剔的,但这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乐趣。”

  “他的雕塑充满了快乐。我认为,如果一件艺术品能让人感到快乐,那么就意味着是一个艺术家被收藏的机会最大。”意大利佛罗伦萨《就是你》艺术杂志的艺术评论家Anna Balzani前来参观许鸿飞的雕塑展,她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她相信欧洲人会喜欢许鸿飞的“肥女”雕塑,极有可能被欧洲人收藏。

  独白

  用雕塑讲述“中国故事”

  其实,法国对于许鸿飞来说并不陌生,2006年和2008年,许鸿飞已分别在鲁瓦扬市和巴黎第八区举办过雕塑展,这次卢浮宫的展览,已经是在法国的第三次展览了。

  “在法国,人们常见的中国艺术品很多是当代艺术,大多包含了某种隐喻,或夸张或怪异,格调是灰暗和负面的。但许鸿飞带来的"胖女人"雕塑,不是丑化和歪曲的中国人形象,而是回归了生活本质。展现了中国人现在的快乐、"正能量"。”法中文化交流中心主席佟爱明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正是这个原因,文化部的专家选中了许鸿飞和他的“肥女”雕塑,送入法国卢浮宫展出。

  中国文化艺术在巴黎人的印象如何?佟爱明透露,法国巴黎的大财团大量收购了某位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但去年遇到该作者作品价格市场下滑,该公司不断对其包装炒作。“巴黎的地铁里都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广告,但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丑化了中国人的形象。最后这些被抬高价的当代艺术品,还是回流到了中国买家手里。”

  佟爱明说,面对被西方操控的艺术市场,在欧洲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协会和民间团体,一直希望把真正代表中国艺术的优秀艺术家选送来法国。“中国的经济强大了,文化艺术的输出也应该带有正能量。”

  然而有一个问题:许多中国艺术家出国展览,习惯集中在当地唐人街或者华人社区,由当地华人社团赞助,主要的参观者也是当地华人。但许鸿飞的世界巡展不同,他的展览要走入欧洲人生活的中心。2013年,在悉尼歌剧院广场、墨尔本联邦广场,在意大利西西里扎菲让纳埃特纳市市政广场、托斯卡纳大广场,许鸿飞的“肥女”雕塑进入当地人生活的中心,所到之处引起轰动,此次更是直接进入了西方艺术的顶级殿堂—卢浮宫,吸引了包括《欧洲时报》在内的近30家欧洲媒体采访报道。

  许鸿飞和他的“肥女”雕塑传播力没有局限在华人圈,而是走向了国际。不少媒体用“雕塑外交”来形容他的展览。瘦小的许鸿飞和他笑得恣意的“肥女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少欧洲的观众感受到中国人自信了,中国的艺术家自信了。

  “肥女”雕塑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们在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中国故事”。在《地母之舞》这样的作品中,许鸿飞的“肥女”雕塑定格了东方女性的丰满、孕育生命的能力。讲述的是现代东方女性充满生命张力的爱与灵性,浓缩了中国人在飞速发展的30年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飞跃”。“肥女”雕塑虽然夸张,但极写实;典型,却绝不荒诞,许鸿飞呈现的是一种“正常化了”的中国状态。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评论家邵大箴认为,许鸿飞创造的“肥女”雕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含有反文化潮流和世俗偏见的意味。“我发现,这些丰硕的女人是当今浮躁社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她们活得真是开心。透露出平淡天真、真诚待人的生活态度。”

  对话

  与世界艺术的对谈

  “肥女”雕塑何以走向世界,进入卢浮宫这样的世界顶级艺术殿堂?这是许多人最为好奇的问题。

  在许鸿飞看来,一件艺术品走向国际必须具备三个因素:首先,作品要有国际传播力;其次,作品要有艺术欣赏的共通性;第三,作品还必须具备个性。

  如今在海外办展的中国艺术家并不少,但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并不多见,尤其是雕塑艺术。在许鸿飞看来,近年来中国把国画、京剧等传统国粹输出国际,但由于文化差异,许多西方人并不能理解。“雕塑是一种世界性语言。不用过多的语言阐释,不需要文化背景的阐释,西方人可以心领神会。”“肥女”雕塑在澳大利亚展出时的轰动效应引起了时任总理陆克文的关注,邀请许鸿飞为他创作了个人雕像。而在意大利展出时,一个当地不知名的老人写了一首长诗送来,专门找到许鸿飞读给他听。老人说,他心目中的中国艺术是古老的,但“肥女”雕塑带来了新气象。此次卢浮宫的展览,更是吸引了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前来参观。

  来到法国,许鸿飞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世界对话,他也借此向心目中的大师罗丹对话。“我爱罗丹。”许鸿飞说,法国的罗丹是雕塑史上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风水岭,他引导大理石雕塑转向青铜时代,用青铜表达人体之美非常到位。罗丹雕塑中的情感和爱情的生活化,把古典主义神庙雕像从神庙拉出来,让雕塑走向生活。

  对比罗丹,许鸿飞认为,自己的“肥女”雕塑更加当代、更加生活化,“肥女”雕塑的题材是我们身边每天会遇到的事情。“罗丹的雕塑对生活和爱的表达还是歌颂式的,我的更加直接,更加贴近观众和生活。”

  此次来到巴黎,许鸿飞特意带来了自己的代表作《吻》,情人托举的“肥女”如蝴蝶展翅,深情一吻让她如天使般飞翔起来。罗丹也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雕塑作品《吻》,罗丹以极其人性化的表现方式呈现了爱与美,但许鸿飞的《吻》更加奔放和张扬,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所追求的人性释放。

  “巴黎的观众是挑剔的,在这里成功展出的艺术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味道。法国人感兴趣的是那种与自己艺术不同,但又有相当水准的艺术家。”佟爱明认为,许鸿飞的“肥女”雕塑使用西方人熟悉的雕塑语言,但艺术表现力上功底扎实,又充满个性,也因此能镇得住场,成为整个“文化中国—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文化艺术展”中最重头的展览。许鸿飞带着“肥女”来到巴黎,其实是在完成一个中国雕塑家与西方艺术的对话。

  访谈

  许鸿飞:世界展览延续我的创作生命力

  南方日报:许多人在追问,是什么让“肥女”雕塑可以走向世界舞台?

  许鸿飞:我创作“肥女”雕塑尊重“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没有讲述深奥的哲理,直接来源于生活里的情感。我想,这让“肥女”雕塑有了审美上的共通性,所以西方人可以看懂,所以他们主动参与到我的展览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是被动欣赏。

  其次,我到欧洲、澳洲办展,不会选择去当地的华人街。我希望“肥女”雕塑能真正进入西方人生活的视野。我在意大利展览的时候,当地的主流媒体都来报道了,许多媒体我事先没有邀请,但那些跑街区新闻的记者都来了,第二天在酒店的电视、便利商店的外文报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肥女”大量的报道。这样的反响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所以我也在想,我们讲文化走出去已经十几年了,但什么样的文化能真正走出去?我觉得除了国粹京剧和民族歌舞外,应该有更多掌握世界共通的艺术语言中国艺术家可以走出去,影响西方观众。

  南方日报:许多人也有疑问,为什么您舍得投入,不断地投入费用滚入到世界巡展中。

  许鸿飞:在欧洲举办展览的中国艺术家,有些是画廊赞助,目的是卖画,创作的作品许多是迎合西方人观念和口味的。但我不是,我的展览都是我自己在推进,作品都来自于我的创作激情,来自于我想表达的东西。而维持我这种激情的一个方式就是不断举办展览。

  在一站又一站的世界巡展中,我不断找到激情,这让我很惊讶。我的每一次世界巡展都有新作品,而且许多作品都超乎了我的想象。所以,我也愿意投入很多钱去做世界巡展,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艺术家艺术创作生命力的表现。

  举个例子,这次法国展览中的《嫁衣》这件作品,是我在意大利举办展览时在一个私人作坊订做皮鞋时产生的灵感,我在那里看到一个古老的缝纫机,缝纫机刚好也是当代中国人儿时熟悉的东西,我把这个元素吸收过来,用它表现了一个中国女人缝制嫁衣的故事。

  我认为,艺术家永远不能提过去,最好是昨天都不要说,回顾就意味着他的艺术要死了,停止了进步。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李培 法国巴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