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 鸿 | 飞 | 的 | 艺 | 术 | 世 | 界

一 中国艺术不但要“走出去”,更需“走进去” 一

一一

2014-06-08 22:18:07  来源:新快报

 

雕塑作品亮相伦敦市政厅广场,许鸿飞直言——

中国艺术不但要“走出去”,更需“走进去” 


日期:[2014-06-08]  版次:[A28]   版名:[收藏周刊·雕塑]  

 

       有人说我办展有炒作之嫌,但我没有把一分的实力‘炒’成十分的厉害吧?到底什么是炒作?炒作就是吹嘘并放大自己的创作能力。很明显,我没有,反而借助密集的展览督促我继续创作更多新作品。我不希望一味地复制,这是艺术的底线。” ——许鸿飞 “中国艺术家如何‘走进去’?首先要在作品创作与理论建构上形成独特体系,去说服人家;其次,还应参考并借鉴国外艺术界关注的话题。我们不是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是在他们的语境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艺术交流不能‘南腔北调,自说自话’。” ——中国驻英大使馆参赞项晓炜

63上午1030,泰晤士河旁,细雨濛濛,许鸿飞雕塑艺术世界巡展伦敦站如期拉开帷幕。相同的是,还是“胖女人”雕塑;不同的是,这次是东方审美邂逅西方文化,碰撞出了火花。许鸿飞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专访时称,中国艺术不但要“走出去”,更需“走进去”,将作品放到人家文化艺术的心脏地带,让人家发现你,并主动与你互动。而任何展览形式的探索,他都是先去做,做了再说,面对怀疑与非议,不解释、不计较。■收藏周刊记者韩帮文

伦敦市政厅广场上首次举办的艺术展

“英伦邂逅——许鸿飞雕塑世界巡展·伦敦站”的展览地点在市政厅广场,紧邻泰晤士河,背靠塔桥,金融区将其环抱其中。展览还没有开幕,就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看到雕塑后驻足片刻,或会心一笑,或拍照留下“胖女人”的光彩,甚至有人直接与“胖女人”“勾肩搭背”。

到了中午,伦敦的天气由雨转晴,行人及游客陡然增多,人们对“胖女人”雕塑的关注也多了起来。“我没有想到这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给了我突然的惊喜与美妙的体验。”Jack是广场附近一家金融机构的员工,工作节奏快,每天至少在广场穿梭四趟,当他突然看到许鸿飞的作品后,就停下一会儿,围着打橄榄球的“胖女人”从各个角度观赏了一遍,并用手机一一拍照。

“这是伦敦市政厅广场上首次举办的艺术展,这样的开端太精彩了。”英国文化部文化传媒主任Clare Pillman看到许鸿飞的雕塑作品后,亦表示极大的兴趣。

广场办展为了让中国艺术“走进去”

“中国艺术家到伦敦做展览比较多,但大多是传统的山水、花鸟国画一类,雕塑展相对来说比较少。许鸿飞到伦敦把‘胖女人’带到伦敦,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事件。”中国驻英大使馆参赞项晓炜对于许鸿飞办展的“广场”理念给予颇高期待。

目前,随着国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视以及更多便捷通道的开拓,艺术家走出国门办展不再是新鲜事。“关键是从‘走出去’转换到‘走进去’,中国艺术家将展览办到唐人街,只有华人去看,这就是‘走进去’吗?要真正‘走进去’,就必须将作品放到人家文化艺术的心脏地带,让人家发现你,并主动与你互动。”在许鸿飞看来,中国艺术“走进去”,关键要有主动参与的意识。

对于如何“走进去”,项晓炜根据自己的经验表示,中国艺术家首先要在作品创作与理论建构上形成独特体系,去说服人家;其次,还应参考并借鉴国外艺术界关注的话题。“我们不是要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是在他们的语境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他特别强调,艺术交流不能“南腔北调,自说自话”。

对话许鸿飞

有人说我做事张扬,其实艺术也就这么回事

收藏周刊:近一年多来,您先后在北京、悉尼、墨尔本、西西里、托斯卡纳、巴黎、广州、伦敦等城市进行世界巡展,大多都是选择在人群密集度高、地位突出的广场展出作品,接下来的米兰和都灵的展览也沿袭了这一做法。而从市场看,小型的架上雕塑又是您的“主打”。您为何热衷将广场而非美术馆作为展览的“主战场”,并特意展出体量大的作品?

许鸿飞:我的本意就是将作品与美术馆、博物馆拉开距离,让其走近民众,形成直接的互动。在美术馆展出的时候,通常要打灯,观众欣赏的角度有限,展览的交流性欠佳。而在广场展出,则考虑到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与天气、环境、建筑、人群发生紧密的关系,形成足够的张力与冲击力。最终,展览的传播力就大大加强。这一方式是几年前在连南做展览的时候想到的,延续至今,还将延续下去。

收藏周刊:您目前做任何展览,都会调动整个团队去操作,比如摄像与摄影,将展览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甚至也把您的起居饮食、访友会客、游玩休闲事无巨细地记载下来。这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

许鸿飞:这是保证传播的需要,也是为了一种记录。将展览的影像制作出来后,传播就非常快,受众也更容易接受。再者,每个展览都是不可复制的,我想以后能借助影像看到艺术创作与展览形式的推进与演变。对于任何展览形式的探索,我都是先去做,做了再说。

收藏周刊:据说,最近两年大大小小的展览都是您自己掏腰包去办,而没有去向政府争取一分钱的支持,果真如此吗?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国际巡展,无疑需要巨资支撑,您打算延续多久呢?

许鸿飞:的确没有向政府争取过资金上的支持。很多艺术家渴盼政府的支持,没有支持就不去做事情。但我想,一个艺术家连经济都不独立,何来精神与人格的独立?所以,我从不坐等支持,有什么好的想法,先尽力去做。同时,我也从不在意外界对我的猜测、怀疑与非议,我不解释、不计较,只按自己的观念按部就班地做事。有人说我做事张扬,其实艺术也就这么回事。还有人说我办展有炒作之嫌,但我没有把一分的实力“炒”成十分的厉害吧。到底什么是炒作?炒作就是吹嘘并放大自己的创作能力。很明显,我没有,反而借助密集的展览督促我继续创作更多新作品。我不希望一味地复制,这是艺术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