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 鸿 | 飞 | 的 | 艺 | 术 | 世 | 界

一 狠抽所谓的“大制作”——跨界拍出来的获奖电影 一

一一

2015-12-21 17:48:50  来源:石磨坊



不久前落幕的第2届旧金山新概念电影节,评选出了一批带有人文关怀的优秀电影。该电影节至今只举办了两届,以眼光独到和看重电影内涵而著称。一眼望过去,获奖名单上的电影基本上不是文艺片就是纪录片,这些电影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都是不折不扣的小众电影。而在这份小众电影的名单中,《肥女进宫》又是小众当中的小众——它是一部以艺术家为题材的纪录片。


对于《肥女进宫》的获奖,我一点也不惊讶,这是它应得的荣耀和认可。早在《肥女进宫》获奖前,我就已经看过了这部纪录片。当时是在广东美术馆负一楼的大美画廊里,放映纪录片的屏幕前围了一群前来参观的民众,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家虽然身份各异,但都被纪录片的内容所吸引,就连顽劣的孩童也逐渐停止了打闹,继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静静地把纪录片看完。


我向来对故作高深、远离大众的文艺片和迎合大众却平庸浅薄的商业电影嗤之以鼻,然而《肥女进宫》却无可挑剔——就如同纪录片所展示的雕塑家许鸿飞先生和他的“肥女”雕塑一样,雅俗共赏,既充满格调与艺术的优雅气息,又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充满最基本的人性乐趣。

为何一部小众电影当中的小众电影,竟然可以对普通民众也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做到现实意义上的雅俗共赏?这要从纪录片本身去寻找答案。

肥女进宫》的内容很简单,它以国际知名的雕塑家许鸿飞先生在北京太庙的一次展览作为题材,完完整整地展示了这次展览的台前幕后。纪录片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在观看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自己看的不是虚拟的影像,而是一幕幕真实的生活场景。《肥女进宫》就像“无招胜有招”的独孤九剑,没有运用任何花哨的摄影技巧,仅靠真实性就脱颖而出。


然而,不使用摄影技巧将给纪录片带来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保证纪录片不因此而陷入琐碎和平庸?《肥女进宫》却似乎不用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它不像其他纪录片一样——野心很大,希望展现整个社会的图景却因难以驾驭而变得琐碎,它老老实实地把许鸿飞先生的太庙展览这件事情讲好,吸引力自然而然就出来了。许鸿飞先生的人格魅力和“肥女”的艺术魅力,为《肥女进宫》提供了核心的吸引力。导演莫政熹先生深深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心无旁骛,专注于讲好太庙展览这一件“小事”。

相较于《肥女进宫》纪录片本身,其创作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动容。这样一部既具艺术口碑,又贴合大众的艺术纪录片,其主创团队的核心成员竟然只有三个人——首次执导正式影片的莫政熹作为导演、青年艺评家与艺术经纪人吴京蓬作为项目统筹、资深摄影人谭俊作为摄影指导。这个事实,与目前动不动就搞大制作、影片质量却堪忧的国产电影形成鲜明对比。



在接受访谈时,纪录片项目统筹吴京蓬讲述最开始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莫导和我还有谭俊,我们三个人虽然具体的职业不同,但因为共同的电影梦走到了一起。我们想拍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谁说电影一定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技巧?我们就要拍一部绝对真实的电影,去除花哨的特效和技巧,只用最基本的摄影方式去讲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

在具体分工方面,吴京蓬谦虚地称:“我在这个团队里,其实就是做些协调工作,真正艰苦的事情都是莫导和谭俊做的。莫导对电影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他在这方面的才华和理论上的修养绝对是一流的,没有他,我们根本就无从下手。谭俊的专业素质无可挑剔,他在实际摄影上的丰富经验和对细节的把握,是绝大多数人无法比拟的,最终你们能看到这么精彩的画面,谭俊居功至伟。至于具体的摄影工作,我们的摄像师刘俊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要论敬业和辛苦,我们都比不上他。”

而在谈及为何选择“肥女进宫”这个题材时,吴京蓬先生再次说道:“许鸿飞先生是一个受人景仰的、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理念和处世哲学与我们想要拍出的纪录片不谋而合——融高雅的艺术格调与朴实的生活气息于一体。许先生在故宫太庙的展览,既受市民的欢迎——参观者络绎不绝,又得到了艺术界的赞誉——罗一平、朱国荣、于洋、刘兰芳、舒士俊、陈醉、宋伟光、毛建波、毛时安等知名艺术家与评论家的共同称赞,这不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最佳题材吗?”


题材虽然简单,但是其中的拍摄难度却非常大。许鸿飞先生是一个清高孤傲的艺术家,向来不愿意为了配合拍摄而假装什么。于是莫政熹导演索性就放弃多余的修饰——这恰恰也符合创作团队的初衷,正是创作团队与许鸿飞先生天衣无缝的合作,造就了这部独具一格的《肥女进宫》。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在资本呼啸席卷、“大制作”泛滥的电影市场,《肥女进宫》愈发显得珍贵——就如同许鸿飞先生和他的“肥女”雕塑一样。